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台北市南京西路5-1號12樓之1 02-2567-5690

不吃藥,真的沒關係嗎?


文/黃雅芬醫師 2011/06/27


”啊?要吃藥喔?可不可以不要給他/她(孩子)吃?” 在兒童心智科的門診裡,這句話經常從不同的家長口中輪流說出,彷彿診間裡偷偷養了隻九官鳥,不斷重複講著相同的話。


雖然沒有實際做過大規模調查,但這些年在診間與家長接觸所累積的經驗,我感受到許多家長對兒童心智用藥還是存有巨大的擔心。通常得經過醫師耐心仔細說明後,部分家長這才稍微比較放寬心,決定接受建議開始讓孩子服藥 -- 不論是想幫助孩子更專心、更平靜、更放鬆、更好睡、更自制、或者更勇敢。


為什麼孩子需要吃藥?這個問題如果拿來問小兒科醫師,常見的標準答案可能是:”因為她/他得了XX病,吃藥才會好得快,以後才不會有後遺症。”心智科的問題,一直以來就不像身體其他問題那麼容易讓人理解,許多人可能至今都還無法相信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或學習困難,居然有可能一樣可以透過吃藥來改善。


醫學裡的每個科別,各自負責照顧人體的不同器官和系統。兒童心智科最主要在照顧的,其實就是孩子的腦部。腦部是人體中最複雜也最難研究和檢查的一個器官,尤其是腦部的高等功能 (如: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學習力、等),目前仍無法以腦波或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技術就能確定有無異常,主要還是必須透過有經驗的專業人員以面對面會談的方式蒐集完整資料以進行診斷。所幸現代科技不斷進步,科學家們漸漸了解腦部失調的化學原理,因此針對心智功能的藥物和其他生理療法也逐漸被醫療界重視。


當孩子因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衝動、情緒暴躁、過度焦慮或憂鬱而就醫,而醫師詳細蒐集資料並判斷孩子的心智狀況與多數同齡孩子不同,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學習狀況,此時就面臨必須思考藥物治療所該扮演的角色。家長們所面臨的是一項困難且沉重的抉擇,畢竟心智問題和普通感冒不同,並不是只吃幾天藥就會好,通常需要比較久的治療期。但是在考慮是否用藥的階段,許多家長其實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觀念 --

”不吃藥,很可能會有後遺症。”



親愛的家長,當醫師向您建議讓孩子服藥處理目前問題時,請與醫師討論:”如果不吃藥,會不會愈來愈嚴重?會不會引起後續其他問題而形成惡性循環,讓狀況更不好?有沒有其他可以選擇的替代或輔助療法,效果如何?” 如果您與醫師對這些問題的答案能有共識,接下來應該就不難決定要不要開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