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台北市南京西路5-1號12樓之1 02-2567-5690

我好,你也好


文/黃雅芬醫師 2011/07/05


我一直很喜歡自己近十年來所學習的一種心理治療理論 -- 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這個理論描述人格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如果發展得不好要如何補救,不論是自我調適或者尋求心理治療。


從出生一開始,在逐漸經歷過一些事情後,每個人對自己和對別人的看法於是形成一個大略的既定印象(專有名詞叫「心理地位(life position)」),就像直角坐標的四個象限,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基本看法也可分為四種:「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


心理健康的人,大部分時間是以「我好(+)、你好(+)」的態度對待他人,少了競爭感、沒有心口不一、尊重對方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相信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心理狀況不佳的人,通常則傾向以另外三種心理地位與他人互動,不管是:我不好、你不好,還是你我都不好。這個基本的待人/待己態度,有時候在生命早期就已根深蒂固,特別是受到父母親長期的觀念灌輸與身教影響。


這些年在臨床上接觸了一些在生命早期即受到嚴重心理/身體創傷的個案們,從他們所描述的親身經歷與後續於心理治療所獲得的進展,我深深覺得「早發現、早處理、早恢復」的重要性。


孩子的人格是逐漸養成的,就像捏黏土一樣,雖然先天所具備的基本材料無從變更(例如:拿到藍色的,就算不喜歡也不能換成紅色),但是成品的造型可就隨人發揮。換成腦科學的觀點來看,腦部的彈性/可塑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能被改變的幅度也逐漸變小。


當父母與師長努力要幫助孩子在生命早期建立一個良好且鞏固的心理地位時,他們其實是在幫孩子的未來準備一份無價的生命禮物。「我好,你也好」需要所有人一起實踐,以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