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台北市南京西路5-1號12樓之1 02-2567-5690

溝通分析中的丸子三兄弟


文/黃雅芬醫師 2011/07/10


溝通分析理論認為,每個人的心裡都是由三種不同的”自我狀態”所組成:”父母(P)”、”成人(A)”、”兒童(C)”。這些專有名詞在這裡有特別的涵意,以下逐一介紹。


”父母自我狀態”是一個人從小耳濡目染照顧者(不一定是父母)、老師、以及其他重要長輩的言行舉止所記錄下來的訊息,具有指導性與教條性。”兒童自我狀態”則是一個人小時候所親身經歷的情緒、思考與行為,包含原始慾望及生理衝動。這兩種自我狀態所儲存的都是過去的歷史訊息,一個來自孩子本身,一個來自外在重要他人。如果把一個人的大腦看成是一部電腦,”成人自我狀態”就像是腦部的中央處理器(CPU),負責收集現有(此時此地)的問題與訊息,透過理性分析來決定因應方式。溝通分析理論以三個由上往下相連排列的圈圈分別代表”父母”、”成人”與”兒童”,居中的”成人”必須努力整合上下兩者的訊息,為目前狀況決定出最好的因應方式 (如下圖所示,是不是像丸子三兄弟呢?)。


剛出生時,孩子主要是以”兒童自我狀態”來生活,隨著父母或照顧者的影響,孩子的”父母自我狀態”逐漸擴大,而”成人自我狀態”也在腦部逐漸成熟且經驗逐漸累積之後茁壯。理想上,一個人可以隨心所欲地變換自己的自我狀態,例如:在需要理性解決問題的時候,”成人”應該發揮最大的功能;在從事休閒活動時,”兒童”則最活躍;在照顧他人時,”父母”就負責發號施令。


然而人腦畢竟不如電腦單純,實際的情況是,過去的因應模式,不論是來自"父母"或者"兒童",都有可能會跑出來干擾一個人的"成人"運作(在理論中稱之為“汙染”)。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在某個情境的表現有些過度反應,或者重蹈覆轍,好像壞掉的唱盤一樣,一遍又一遍的重複;有時候,別人會告訴你:「你和你媽媽簡直就像是從同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不只說話和走路,連生氣的樣子都一模一樣!」;甚至有時候,你會很驚訝地發現,自己在高度壓力之下,竟然又像小時候去躲在桌子底下,或者開始像個孩子一般哭泣或大鬧,被旁人形容為歇斯底里。治療師透過上述對於人格結構的分析,可以協助當事人找出背後原因並且思考調整之道。


每個人都會根據不同的生活情境採取不同的因應方式,有些人變動幅度不大或者缺乏彈性,但在壓力大時出現暴衝;有些人則是八面玲瓏、面面俱到、游刃有餘。這和先天體質與後天環境都有關係。其實只要有心學習,每個人都有機會過得更理性、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