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台北市南京西路5-1號12樓之1 02-2567-5690

如何跟孩子解釋看心智科


文/黃雅芬醫師 2011/07/24


當孩子需要看心智科門診時,應該怎麼跟孩子說才好?


這個問題,如果把”心智科”換成”小兒科”或”皮膚科”,父母親應該就沒什麼好傷腦筋的,對不對?


在這個已經相對開放的年代,有些事情,卻仍然難以擺脫汙名化的陰影。心智科,最正式的名稱應該是”精神科”,但似乎還是很容易被人拿神經病、笨蛋、暴力份子、生命危險、酒鬼、吸毒等名詞來畫上等號。尤其有些人可能還誤以為”瘋醫生”(台語,指精神科醫師)一定都會開立”瘋藥仔”(台語,指精神病藥)給任何一位上門看診的人(莫非自己在家都已自行下好專業診斷才來向醫生報到?)然後這些藥一吃就上癮,一輩子戒都戒不掉,好可怕,所以大家可千萬不要踏進精神科一步、、、


就算是去看"兒童身心科"(穿上最漂亮的糖衣),不少家長可能還是望之卻步,因為就算醫生說孩子沒問題、也沒有怪家長沒把小孩教好,家長很可能還是會被長輩、另一半或其他親友責罵:「沒事去看什麼醫生!沒問題都可能看成有問題!」


在跟孩子解釋之前,家長可能要先過自己這一關。


首先是最刺耳的"精神科"、或比較不刺耳的"心智科"、或者還是有點刺耳的"身心科"這三個字。現今的醫學知識比二、三十年前進步多了,醫學界對腦部這個最重要但也最難研究的人體器官/系統,已經有了很多突破性的了解。被歸類於精神科的問題,其實也都是屬於腦部的生理問題,只是有些問題已經找到合適的藥物來治療,有些目前還找不到,只能先以藥物之外的其他療法來改善一部分。


不知道在一般人的想像中,兒童心智科門診是不是充滿了兒童界的"洪水猛獸",包括:壞孩子、笨孩子和瘋孩子?如果父母這麼想,當然也就沒有人敢帶孩子走近心智科一步,深怕一靠近那裏自己的孩子就會被同化成恐怖份子,而父母也會被當成製造恐怖份子的元凶;這一切都讓人好心虛,也好難面對。過去有研究顯示,需要看心智科的孩子,延遲來到門診接受幫忙的時間可以長達數年之久。如果孩子得的是肺炎,只需拖個幾天就有可能救不回來,不是嗎?和生命存亡無關的問題很難讓人提高警覺,但其實這些問題就像慢性毒藥,一步步造成重大危害,最終很可能犧牲的是後代的美好未來。


兒童與青少年的心智問題,通常都和腦部發育不成熟或失調,加上外在環境(壓力源)的影響有關,有時候也和身體其他系統的生理問題有關。常見的就診主訴有:學習問題、注意力不足、過動、發展遲緩、情緒問題、社交困擾、睡眠問題、壞習慣改不掉、行為異常等。合格的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會依據「生物-心理-社會」的模式來評估孩子的各方面表現是否適齡,或者是否符合特定腦部問題的診斷標準。醫師有時候也會需要兒童臨床心理師來協助進行相關心智檢測。待整體評估結果確立後(有可能只有"問題焦點"而無任何診斷名稱),醫師將會依據個案的年齡、問題嚴重度、生理狀況、家庭社會環境等因素,為後續處置方式向家長提出最佳建議(繼續觀察和定期追蹤、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申請特殊教育服務、轉科、轉院等)。


當大人們能理直氣和地帶孩子看心智科時,孩子也才能放鬆心情,不被莫大的污名化恐懼所淹沒。第一次帶孩子上心智科之前,請對孩子說:


「今天我要帶你去認識一位醫生叔叔/阿姨,我們一起去請教他/她,為什麼你/妳『總是很難專心/常常控制不住自己/努力讀書但考不好/不喜歡上學/交不到朋友/壞習慣改不掉(請自行填入符合孩子狀況的主訴)』,我們請醫生叔叔/阿姨幫我們找答案,並告訴我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