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台北市南京西路5-1號12樓之1 02-2567-5690

如何向孩子解釋心智用藥


文/黃雅芬醫師 2011/09/08


當心智科醫師首次為孩子開立藥物之後,家長們接下來將面臨的是另一個全新的挑戰。由於對藥物的認識有限,家長一方面懷疑藥物的改善效果,一方面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和後遺症,另一方面可能也為了讓孩子服用”恐怕會傷害腦部(其實不會)”的藥物而自責或後悔,或因此遭受其他家人的非難。此外,家長可能也會十分擔心孩子因此被師長或同學貼上標籤,或是孩子完全依賴吃藥協助而不願自己努力,或在犯錯時把沒吃藥拿來當作逃避責任的藉口。有經驗的醫師們其實心裡都明白家長通常將經歷什麼樣的心路歷程,對於家長下次回診可能會說什麼或問什麼,也大概心裡都有個底。


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為例,利他能或專思達是服用後迅速有效的藥物,不管有吃藥或沒吃藥,學校老師通常很快就會發現其中的不同。我們會跟孩子說這是”聰明豆”或”專心藥”,可以讓他把頭腦裡的聰明才智穩定地表現出來,幫助他擺脫長久以來在同學和老師眼中”笨蛋”或”皮蛋”的角色,贏得更多友誼及肯定,以及公平的對待。但是這個”聰明豆”也沒有那麼神奇,小朋友自己也必須努力調整和控制,才能讓藥效充分發揮,因此他必須與藥物並肩作戰,才能獲得最多的進步。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吃藥就像戴眼鏡一樣,只是幫助矯正一些問題,只是這次要調整的是頭腦,讓小朋友的控制力、專注力和耐心度變好,在團體活動時不干擾別人,也讓自己的功課表現進步,但是等到藥效退了還是會回復原狀,就像近視的人把眼鏡摘下來以後視力也是回到原來的模糊不清。而且藥物和眼鏡一樣,也需要調整到最適合的”度數(劑量和種類)”,才能發揮最大功能,同時避免副作用。不過和戴眼鏡不一樣的是,等孩子長大一點、成熟一點之後,很有可能就不再需要”聰明豆”的幫助,因為他/她們的頭腦比較成熟了,也漸漸找到可以幫助自己更專心、更細心、也更謹慎的調適方法或好工具 ,不像眼鏡通常需要戴一輩子。


在這個多數人都必須戴眼鏡的時代,戴眼鏡矯正視力的人並不會遭受到任何的歧視。然而,服用心智藥物以矯正腦部功能的人,不論大人或小孩,卻似乎還是容易招來異樣眼光。其實服用藥物和戴眼鏡、戴助聽器、拄拐杖或裝義肢,其實並沒有什麼不一樣,都是需要被同理、被尊重,以及被善待的。唯有當家長對心智藥物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幫助孩子接受並善用藥物。


親愛的家長們,如果孩子在用藥的過程中遭遇任何疑難雜症,請您們一定要讓原先開藥的醫師知道,才能及早調整,讓藥物發揮最大功效並確保用藥安全。若您仍不清楚要如何向孩子解釋藥物,也可在門診中請醫師幫忙。唯有讓孩子正確認識藥物,才能提高她/他們的服藥配合度,並獲得最佳療效。


歡迎您到臉書粉絲頁對本文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