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台北市南京西路5-1號12樓之1 02-2567-5690

校園霸凌防治,人人有責


文/黃雅芬醫師 2012/01/11


上個月我在台灣心理治療聯合年會的專題演講中分享了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 以下簡稱TA)對校園霸凌的看法。溝通分析理論對於人與人的互動有一套獨特的見解。TA認為霸凌和「心理遊戲(psychological game)」很類似,只是霸凌比較是”有意識”的行為,而心理遊戲主要是由潛意識所驅使,當事人時常渾然不自覺,但卻忍不住讓類似的情節一再上演。


在霸凌事件中總是有”加害者”(霸凌者)與”受害者”(被凌者)兩個角色,兩者在權力上明顯不對等,而這類”強欺弱”的事件重複多次並維持一段時間,對兩造雙方的身心狀態都將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此外,霸凌事件中常被忽略的”旁觀者”,其實也是”苦主”之一,也需要被關注、被幫忙。旁觀者所做的任何反應,也將影響霸凌事件的進行與否。旁觀者的「不制止」雖然看似沒有做出任何動作,但其實就等於是為霸凌事件投下了「贊成票」,也讓自己變成了霸凌的「共犯」之一。


霸凌事件的中止,需要”有力人士”的介入,以將雙方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打破。”有力人士”是指比孩子更有權力的大人,例如:老師、教官、家長、警方、等。通常受凌者多半不敢告知大人,擔心若嘗試告知大人將會激怒霸凌者,自己以後可能會被欺負得更厲害。旁觀者通常也有類似的擔心,因此許多霸凌事件就在所有人的刻意保密下,遲遲無法曝光,霸凌發生的時間愈久、重複次數愈多,將造成所有參與者更深的心理傷害。


揭發霸凌事件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旁觀者時常擔心會成為下一位受害者。當旁觀者選擇告知權威人士的同時,他們也需要很大的支持與保護,以免遭受霸凌者的報復。如果事件曝光後的相關配套措施很完善,旁觀者不需擔心未來受暴,也才會願意積極通報以協助終止霸凌。此外,研究顯示有很高比例的霸凌者之前也是被凌者,但往往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與協助。當霸凌事件被揭發,所有的參與者都該接受心理評估,以確認是否已遭受任何程度的心理創傷,以及是否需要後續心理協助,這時學校和家庭都需要動起來,一起陪伴孩子面對和處理霸凌的經驗。


校園霸凌事件的消除,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於教育,其中尤以大人的身教擁有最大的影響力,如果在未來成人之間的暴力事件能夠盡量減少,孩子們也就不會誤以為暴力才是王道。大人們,請為孩子一起加油!


相關參考連結:


教育部防治校園霸凌專區


兒童福利聯盟【校園霸凌】專題報導


哎喲喂呀兒童專線服務】:0800-003-123


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


不好玩的心理遊戲



【歡迎您到臉書粉絲頁對本文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