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台北市南京西路5-1號12樓之1 02-2567-5690

兒童心智科不是只看小孩


文/黃雅芬醫師 2012/01/18


在過去幾年的臨床工作中,家長們有時竟不約而同對我說著類似的話:「如果這孩子再繼續這樣下去,連我可能都得去看精神科了!」這時我多半會笑著回應:「是啊,孩子真的讓您很操心,但其實您現在就已經是在看醫生了!我也可以幫忙處理成人的精神困擾。」家長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面前這位醫師不只會看小孩(的問題),也關心並能協助大人調適身心狀況。透過家長的回饋,我才知道原來民眾不一定清楚我目前的專業領域。


兒童心智科和小兒科一樣,都是在照顧未成年族群(小於18-20歲的兒童青少年),但彼此所關注的醫學範圍不同。如果說小兒科是孩子的內科,兒童心智科則是孩子的精神科,後者比較正式的名稱應該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由於不少民眾對於精神科仍存有負面的印象,因此國內各大醫院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有不少都決定改名以避免讓家長和孩子產生負面觀感,這個專科也因此有了以下一些別名:兒童心智科、兒童身心科、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等。


兒童心智科其實是精神專科的其中一個分支,稱為「次專科」,國內的精神科目前尚有「老年」與「成癮」次專科。醫學生在大學畢業以後,必須先通過國家考試取得一般醫師執照,接著申請進入精神科接受至少四年的臨床訓練,考取精神科專科醫師執照,然後才能申請進入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或心智科)接受一年的專業訓練,等通過考試就可正式成為一位合格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次專科醫師。具有這樣資格的醫師,除了可以協助處理一般精神科的問題以外,更能針對兒童青少年族群所特有的各種不論是發展上、心理調適上、或生理上有關認知、情緒、行為等腦部功能的疑難雜症進行評估,再依據評估結果給予相關建議與協助(處理方式主要分為生理、心理與社會三大方向,視個別狀況而定)。


在兒童心智科裡,除了醫師之外最常見的專業人員就是臨床心理師,他們是經過心理研究所的訓練、到醫院精神科實習一年以上、取得碩士學位並通過國家考試之後的心理專業人員,尤其專精於各種心理問題的衡鑑(視個別狀況執行合適的心理測驗並撰寫書面報告)與心理治療(包括行為治療在內),他們在兒童心智科的臨床工作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專科醫師被賦予的任務是進行診斷與提供或轉介治療(開立藥物處方、執行或轉介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師則是接受醫師轉介(資深者亦可獨立)進行心理評估或心理治療,兩者在專業上各司其職,共同合作以服務孩子與家庭。


兒童心智科是以孩子為中心來提供各項心理相關服務,因此與孩子有關的其他小孩(手足和同學)和大人(家長或主要照顧者、老師、其他專業治療師等),都是廣義的服務與支援對象,也因此,有時候醫師和心理師也會被邀請到校園或社區等醫院以外的地方提供諮詢服務。和大部分的醫療專科不同的是,兒童心智科不認為被帶來就診的孩子一定是全家裡最有問題或者唯一生病的人,有時候孩子可能只是整個家庭或者某個團體(例如學校班級)的複雜人際問題中表現最突出的那一個,就像我們很難從冰山的表面精準推估它在海面下的體積究竟有多大一樣,但至少我們了解這整個系統(家庭和學校)需要接受進一步的評估,以找出真正問題所在。


我的看法是,大人當然也可以找兒童心智科醫師諮詢,只要提出的問題和孩子有關(例如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某一行為或情緒困擾),或者明確符合該位醫師的專業服務範圍,除非行政上另有規定(例如:醫院限制該醫師某一門診時段僅看某個年齡層)。如果是想了解特定一位孩子的狀況,或想改善與某一特定孩子的親子/師生關係,那麼帶孩子一起去找醫師當然比大人單獨前往更有幫助。


只要大人願意踏出第一步,親自帶著孩子或者準備特定問題單獨去請教心理專業人員,勇於面對並積極學習和專家合作找出問題的成因(同時也要做好心理準備,說不定自己本身最需要調整),也才有機會進一步啟動改善計畫,讓包括孩子在內的所有相關人員的心理健康都能獲得更好的照顧。


【歡迎您到臉書粉絲頁對本文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