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台北市南京西路5-1號12樓之1 02-2567-5690

客觀協助,讓打字溝通更成功


文/黃雅芬醫師 2013/01/30


輔助"少語者"進行打字溝通的人,實在很不容易做到完全客觀。因為我們也是人,通常也想和"少語者"溝通,因此,就算"少語者"打出的內容能被看懂,我們有時候也不見得會照章念出,一方面可能會替他們擔心透過自己口中幫忙講出的話其實並不合宜、不禮貌、或是不正確。這時候,我們很可能就會武斷地不唸出來,甚至一邊急忙和【少語者】進行與這段內容有關的討論,而中斷/插入了【少語者】和另一方正在進行的溝通。


我在想,有沒有可能讓協助溝通者就只是協助溝通者,而非過濾(訊息)之代言者?以我自己的經驗看來,這方面需要更多的訓練和修為,協助者才能更加客觀地將自己完全充當成一個"輔具",不擅加判斷或超越【少語者】的溝通權益。要不然,久而久之【少語者】可能就不會希望繼續"使用"這個特定的"輔具"了,而打字的過程也就容易出現膠著或是產生過多的情緒行為問題。


輔助打字溝通的雙方權力不對等,最常發生在家長協助孩子時。家長和孩子,原本就長期處於權力十分不平等的局面,當家長想要協助孩子打字表達時,孩子要考慮很多因素,第一名可能是:「我說出這些話來會有什麼後果?(例如:會不會被罵?會不會讓爸媽傷心?會不會害到別人?)」,第二個是:「我點的字如果爸媽看不懂,我會受不了,而且到時候我會不會被罵、被羞辱,爸媽會不會很挫折?我以後還會不會有機會打字?」,再來可能是:「我小時候受到很多的誤解和委屈,對爸媽有不少的怨懟,所以我實在不想和爸媽打字,因為打字的時候會有太多情緒壓抑不住。」相形之下,那些比較沒有威脅性的手足、同學、家教大哥哥大姊姊、有親和力的學校老師,好像就比較容易成功,但這也就讓很多家長在心理上承受了更大的挫折。這時候,如果家長能夠互相交換孩子進行協助打字的練習,可能就會比較容易成功,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打字派對會是目前各種用來學習打字溝通的課程/活動形式中最有成效的。


Ps.不知大家(包括孩子們)對於"低口語者"、"少口語者"、"口語不足者",或者其他稱呼的接受度如何?我一直找不到一個比較合適的稱呼,請大家一起幫忙想想看。



【歡迎您到臉書粉絲頁對本文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