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台北市南京西路5-1號12樓之1 02-2567-5690

向求助的勇者們致敬


文/黃雅芬醫師 2014/11/07


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怎麼辦?


有些人,習慣凡事全靠自己解決,既省事又可靠,自己做的決定,自己負責。也許花了蠻多時間摸索,但能獨自成功解決困難,實在很有成就感。


有些人,會在第一時間就找人商量:先問家人、再問朋友、再不然問問朋友的朋友、最後輾轉找到專家討論和幫忙,得到不錯的結果。


有些人,懂得使用工具:上網搜尋千百筆資料,然後在心裡逐漸歸納出解決的辦法。


有些人,這樣試試,那樣試試,最後也能讓問題獲得解決。


有些人,不斷在原地踏步,或是左右搖擺;隨著時間一久,對問題愈來愈無感,問題最終無解,只換來遺憾。


上述的情況,哪一種比較符合你的個人經驗?


有專家試著研究人們在面對身體病痛時所展現的求助行為,已得出一些結論,例如:女性比男性容易求助於醫療專業(與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及文化氛圍有關);對醫學保健相關知識比較熟悉的人,比較會向專業求助;慢性病比急性病的求醫動機較低、病情拖延時間也較久。比較受到汙名化影響的疾病,就醫比率則較低。


精神科在所有醫療科別中,長期居於被汙名化的榜首。為了提升民眾的接受度,各地因而衍生出各種別名,如:身心(內)科、心智科、心靈診所、等,主要是希望以此降低汙名化的負面影響。


受到汙名化的影響,缺乏正確觀念的民眾,誤以為精神科的主要協助對象是所謂「嚴重不正常」的人,因此在進入精神科醫療體系之前,許多人總是會先進行自我診斷,一旦認定自己的問題不夠嚴重,就不會考慮掛號。孰不知一般的精神科門診其實是充滿了失眠的苦主,真正嚇人的重症病患反而才是稀客;與壓力相關的各類身心困擾(失眠、胸悶、腸胃不適、頭暈、偏頭痛、注意力渙散、記性不佳、生活動機低落、飲食失調、情緒失控、等),也大大地超越了思覺失調(幻覺、妄想等)相關症狀。


身為精神科醫師,對於能夠來到我面前並在診療椅上坐定的民眾,我總是抱著十分尊敬的心情去面對,不論他們是父母帶來的天真孩子、非自願又不敢反抗的青少年、眉頭深鎖想要盡快擺脫痛苦的中壯年人、或是超過我的年紀兩倍但仍精神奕奕的高年前輩。行醫這些年來,我深知診間外面有太多人需要幫忙,但總有一些來自個人或環境的因素,使得他們無法快速「就定位」。有些人是全家裡面最需要看精神科的,卻從來不曾出現在診間,他們最多會坐在外面滑手機或看電視,等不及的,可能會直接在車上怠速,隨時準備接送家人離開;嚴重一點的,則會努力撇清關係,說出「我沒問題幹嘛去看精神科,你才有病你自己去看就好、、、」之類的話,不免又惹來一場家庭戰爭。有些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掛了號,但在看診當天卻臨時取消;有些人到了現場,卻不敢進到診間來,敲了門後畏縮地站在門邊拿著健保卡小心翼翼地向跟診人員輕聲詢問:「我只想要拿一樣的藥就好...(其實是想說:我不想等到自己的號碼、不想花時間進去談、要醫師利用空檔開張藥單給我就好,我想趕快離開這裡…)」



對於能夠「就定位」的勇者們,我唯有以誠懇的態度、仔細地聆聽、並提供專業的諮詢,才足以回報他們前來求助的勇氣,畢竟,他們其中許多人可是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掙扎了很久、走了很遠,終於來到我面前,賦予我至高無上的權力,信任並允許我與他們同行,一起邁向未知但有希望的未來。


【歡迎您到臉書粉絲頁對本文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