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台北市南京西路5-1號12樓之1 02-2567-5690

為何我們都需要情緒急救?


文/王麗娟臨床心理師 2015/03/10


心理學家Guy Winch指出人們關心生理健康、輕忽心理健康的現象,他說明孤獨對健康的影響大於抽菸,失敗陰影和固著認知模式使人難以發揮潛能,夜深人靜自行療傷時刻,我們傾向自我傷害,因為自尊心已十分低落。 最後他總結道:「一百年以前,人們開始注重個人衛生,人的壽命延長了超過50%,這僅用了10年就實現了。我相信,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會有同樣程度的提高,如果我們開始注重情緒上的保健。」


Guy Winch精采演說片段,來源 https://www.ted.com/talks/guy_winch_the_case_for_emotional_hygiene?language=zh-tw


「我最近拜訪朋友家,他們五歲的小孩正準備上床睡覺。他站在小凳子上,在洗手盤邊刷牙,然後他滑倒了,摔到的時候刮傷了他的腿。他哭了幾聲,隨後就爬起來,站回小凳子上,拿了一個OK蹦貼在自己的傷口上。這孩子剛剛學會繫鞋帶,但他都知道要保護傷口以免感染,同時還要一天刷兩次牙來保護牙齒。我們都知道怎樣保持身體的健康,還有怎樣保持牙齒衛生,對嗎?我們從五歲起就知道這些東西了。但是我們知道怎樣保持精神上的健康嗎?完全不知道。我們教孩子們情緒保健嗎?完全沒有。為什麽我們花在照顧牙齒上的時間比花在關注精神健康的時間還多呢?為什麽我們那麽重視身體健康遠遠多於心理健康呢?」


「我們承受心理上的傷害比身體上的多得多,例如失敗,被拒絕,孤獨。如果我們忽視它們,情況也可能惡化,它們同樣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然而,雖然有科學證實的療法來幫助我們治療這些心理上的傷害,我們卻不採取行動。我們甚至都沒意識到我們應該採取行動。「哦,你感到憂鬱嗎?別去想了,那都在你腦袋裡面。」你能想像對一個斷了腿的人說這樣的話嗎?「哦,走走就好了,都在你腿上而已。」我們應該消除這種對身體和精神健康的區別對待。應該把兩者平等對待,像雙胞胎一樣。」



回到臨床心理工作現場,典型來電是這樣的:


「喂,您好,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喂,請問你們有開藥嗎?」


「如果您只是要拿藥,建議到健保醫療院所,我們以心理治療為主。」


「我不要開藥的。」


「所以您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我先確定你們不會開藥,你們真的不會開藥嗎?那如果需要吃藥怎麼辦?」



「喂,您好,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喂,嗯…是這樣的,嗯…去你們那裏的是精神病嗎?我兒子不是。」


「您關心孩子什麼情況?」


「怎麼說,他就是一直上網,最近半年沒去學校,我們就幫他請假,現在老師說一定要來學校,他說他要殺老師。嗯…嗯…他有幾次拿別人的東西,不過我有打他了!還有,他晚上都不睡覺,說睡不著,白天才在發脾氣。小姐,像這樣要掛號嗎?」



「喂,您好,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喂,請問…不是精神疾病可以掛號嗎?」


「您關心什麼問題?」


「老師說我兒子是過動症,我跟爸爸討論不要給他貼標籤,讓他自己進步。可是從幼稚園到現在都國中了,我們也擔心好幾年,總之,今天下午可以約門診嗎?」


「抱歉,今天下午約滿了。」


「那晚上呢?」


「今天晚上約不到。」


「可是我們今天一定要看,都擔心好幾年了!」



「喂,您好,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請問黃…黃…雅芬醫生在嗎?」


「她在門診當中,您哪裏找她?」


「是有問題請教她,因為我女兒的老師說她很好,建議找她看,我想先問醫生。」


「需要預約門診時間嗎?」


「噢不用了,只是打電話問一問,我女兒又沒有怎樣。」



回應Guy Winch看法,邁向全社會心理健康路上,我們確實還要努力十年。


【歡迎您到臉書粉絲頁對本文發表意見】